外周动脉疾病
外周动脉疾病(Peripheral arterial disorder, PAD)是心脏或大脑以外的动脉血管疾病,是脂肪沿动脉管壁沉积,导致管腔的狭窄、阻塞性病变或瘤样扩张疾病;
主要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(颅外段动脉)、上肢动脉、下肢动脉、肾动脉、肠系膜动脉病变;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,临床表现如间歇性跛行、下肢静息痛、严重的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、颈动脉狭窄等,也常伴随心肌梗死、脑卒中,心性死亡发生率增加,是继冠心病和卒中之后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原因。
PA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,据流行病学调查,>55岁以上的人群约16%患有PAD,高危人群患病率则高达20%~30%。由于PAD患者仅1/3有典型的肢体缺血症状,2/3的患者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,因此PAD患病率往往被低估,而且大多数PAD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。
根据兴业证券测算,2019年外周动脉市场规模约有50亿元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相关报告,外周动脉介入市场预计到2030年仅仅外周动脉介入市场就将增长到百亿级别,规模达122亿元,2019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.7%。
下肢动脉疾病,约占所有PDA病例的80%。所以一般外周动脉市场常指下肢动脉疾病(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, LEAD),下肢动脉市场是外周动脉的核心赛道,分为膝上、膝下。在中国,4%左右的下肢动脉疾病会表现出严重肢体缺血,而超过3%的下肢动脉疾病会发展为急性肢体缺血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者没有症状,导致知晓率低、诊断率低、治疗率低。2019年,外周动脉疾病相关手术在美国的渗透率为5.4%,而在中国的渗透率仅为0.2%。
整个外周动脉市场的渗透率,根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》中的数据,我国≥35岁的自然人群下肢动脉疾病患病率为6.6%,据此推测我国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为4530万例。预期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,LEAD患病人数还将持续增加,主要原因是同期糖尿病患者人数可能会增加。糖尿病为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成因,其最常见的下肢症状为糖尿病足。
PA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(介入治疗和开放手术),运动治疗。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影像设备的导向下经皮穿刺,利用穿刺针、导管、支架、球囊等器械,对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。和开放手术治疗相比,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、术后恢复快等特点,是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, 介入治疗学已和外科、内科并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。外周介入领域主要的腔内治疗术式包括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、支架植入、斑块切除术、激光成形术、切割球囊、药物球囊、冷冻球囊以及用药物溶栓治疗或血栓切除等。简单分类来看,血运重建的介入手术器械可以分为传统的裸支架和裸球囊;载药器材药物球囊、药物支架;减容装置斑块旋切、激光斑块消蚀、机械血栓清除、轨道斑块旋切等。
LEAD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从早期的外科手术—普通球囊扩张—镍钛合金支架时代—载药器械组合时代。上世纪80年代,外周血管介入进入微创介入治疗时代。微创介入治疗时代的产品最初是普通的扩张球囊, 后续出现镍钛合金支架,裸支架和裸球囊成为主力产品。介入无植入理念开始在外周领域渗透,药物球囊、减容装置产品在外周领域广泛应用,冲击着传统的裸支架和裸球囊的主导地位,引领外周介入进入新时代。